严师严教必出高徒
——记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(三)
本报记者 苏丽萍
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汇报演出已近尾声,通过经典剧目的演出,人们欣喜地看到,这些本来就有一定成就年轻人,入校学习后,文化素养和演技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,并呈现出较强的整体实力。这一切,除了浸透着学员们的辛勤汗水,也包含着京剧名家们的满腔心血。
当初研究生班开办时,人们最担心的是这些多次获奖并有相当知名度的“角儿”再回学校深造,能否静下心认真学习?对此,研究生班班主任张关正告诉记者,这些年轻人非常珍惜学习机会,他们按时听课,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。去年年底,他带首届研究生班去广州观摩中国戏剧节演出,学员们认真看戏,参加研讨会,听取专家意见,并对剧目发表自己的见解,收获很大。他特别指出,这次研究生班汇报演出,在角色分配上学员们没有争演主角,而是团结协作,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,体现了整体协作的精神风貌。
于魁智、张建国是青年演员老生行中的佼佼者,今年双双入第二届研究生班。张建国坦言,自己虽然演了不少戏,但对历史及京剧知识并不很了解,塑造人物深度不够,这次要珍惜这一机会,认真学习,提高文化素养,在表现人物上更上层楼。张派青衣王蓉蓉是北京京剧院一团的主要演员,参加团里演出多,并多次为其师张君秋先生音配像,但她始终坚持听课,堪称模范学生。
英语作为研究生班的必修课,曾引起过争议,但多数学员很快对这个科目产生了兴趣。第二届学员管波学得尤其好,出访演出时可以当翻译。她说,英语课并不多余,京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,是中国的“国剧”,作为京剧演员,要经常与外国人进行交流,懂一些英语就方便多了。
研究生班的学员们清醒地认识到,他们虽然名气大,获奖多,但与前辈艺术家相比,他们还有很大差距:比如会的戏少,基础差,戏路窄,唱念做打四功不均衡。而要弥补这些缺陷,除了学好文化课,提高艺术素养外,还要多学戏多演戏,在艺术实践中全方位提高自己。
中国戏曲学院为研究生班配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,除各自所拜的名师外,还聘请一些名家为学员们上课、指导。这些名家毫无保留,悉心传授,如袁世海先生对弟子杨赤要求很严,教每出戏都抠得很细,并把自己的行头、髯口给杨赤用。此次汇报演出《群英会·借东风·华容道》,袁先生不顾年迈体弱,亲临排练现场指导,对扮演曹操的杨赤的每个动作、眼神都给予细心指点,杨赤不负重望,所扮曹操果然神形兼备,颇具其师风范,得到人们的肯定。
严师出高徒。杨派名家李鸣盛针对拜他为师的李军文武功底好但不够规范的特点,重点教其四声讲究的余派唱腔,并教授没有高腔、难度较大且多年不见舞台的《宋江题诗》一戏。李军学得认真,一出《打登州》,唱念都很规范,《珠帘寨》、《法门寺》、《战太平》经过重新学习领会,再度演出时专家们众口一辞说他上了一个新台阶。学杨派老生的张克,认识到京剧流派之间既可相互融合,又能取长补短,老生马、杨、余三派都是从谭派发展而来,这几派有独到之处,又有共通之点,所以他先拜杨派名家程正泰为师,又拜谭元寿、马长礼和香港名票丁存坤先生为师,分别学习杨派、谭派、马派和余派,四派兼学,综合素质大为提高。尤其是向谭元寿老师学习了《定军山》等靠把老生戏后,张克弥补了自己武功的不足,如今演戏工架上大有长进。
起初有人对这些青年演员回炉学习持怀疑态度,但经过两年的学习,人们不得不承认,他们在文艺理论和演戏技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,对京剧继承传统、开拓创新大有益处。
张派青衣王蓉蓉学张派多年,在张君秋先生过世后,随张派名家蔡英莲、谢虹雯老师学戏,能演多出张派名剧。此次汇报演出中,在《红鬃烈马》和《状元媒》中的表演大受好评,她说今后演戏,会向着多层次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发展。以演新戏成名的史敏,入校后学演昆曲《金山寺》,规范唱做,再演《白蛇传》中的白素贞,更加传神,得到京剧名家李玉茹、汪正平的赞赏,认为她提高很快,面貌一新。史敏也称这为她排演新戏《宝莲灯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此次汇报演出中,人们也看到,通过流派的借鉴,学员们的功力已经今非昔比:奚派老生张建国向马派名家朱秉谦学戏,做工大有提高;程派新秀张火丁向武旦名家李金鸿学刀马,《锁麟囊》中大段水袖舞漂亮利落;有一副好嗓子的李胜素,得刘秀荣老师指点,在梅派名剧《廉锦枫》中唱做俱佳……这些向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演员,使人看到了京剧明天的希望。
研究生班的学习,还使学员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。张建国说,我们这一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,我们入研究生班,不光是要自己演好戏,还要把京剧传下去,好好学习继承传统,才能创新。人们有理由相信,这些研究生有望成为德艺双馨的跨世纪的京剧人才。
《群英会》中的曹操 |
《杨门女将》剧照 本报记者 刘新武 吴力田 摄 |